新闻咨询

      日前,国家统计局发布《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八——环境保护事业全面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初显》,对环境保护投入现状和污染治理成效做出了系统总结:

      改革开放40年来,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逐渐起步,环境保护理念逐步确立,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,环境保护投入大幅增加,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推进,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不断加强,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,将绿色发展作为“十三五”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,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力,不断深入,取得积极进展,揭开崭新的一页。

     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

      2016年,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9220亿元,比2001年增长6.9倍。其中,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412亿元,比2001年增长7.3倍;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819亿元,增长3.7倍;当年完成环境保护验收项目环境保护投资2989亿元,增长7.9倍。

      1.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

      燃气投资532亿元,比2001年增长5.5倍;集中供热投资663亿元,增长6.3倍;排水投资1486亿元,增长5.1倍;园林绿化投资2171亿元,增长11倍;市容环境卫生投资561亿元,增长8.8倍。

      2.工业污染源治理

      治理废水投资108亿元,比2001年增长0.5倍;治理废气投资562亿元,增长7.5倍;治理固体废物投资47亿元,增长1.5倍;治理噪声投资0.6亿元,与2001年基本持平;治理其他投资102亿元,增长5.2倍。

      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

      二十一世纪初开始,国家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,大力推行清洁生产,发展循环经济,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。各地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“三同时”制度,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,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,环境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。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努力下,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、水污染防治工作,取得积极成果,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全部实现,地表水质量持续改善。

    (一)主要污染物减排落实到位。

      污染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、转变发展方式、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,是改善环境质量、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。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提出,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 10%作为“十一五”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,把环境保护提升到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切身利益的战略位置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决策部署,采取有力措施,加大工作力度,大力推进工程减排、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,将减排指标、减排工程和减排措施分解落实,建立减排管理体系,严格考核问责,加强环评审批,大幅度推进治污工程建设,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,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。2010年,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85万吨,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238万吨,比2005年分别下降14.3%和12.5%,实现了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,扭转了“十五”后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趋势,为推动科学发展,调整经济结构,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      2011年,国务院印发了《国家环境保护“十二五”规划》,规划中提出“十二五”期间国家将对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,减排领域也从工业和生活两个领域扩展为工业、生活、交通、农村四个领域;国务院还印发了《“十二五”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》,明确了“十二五”污染减排的总体要求、主要目标、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,污染物减排工作继续强化。2015年,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24万吨,比2012年下降8.3%;氨氮排放量230万吨,下降9.3%;二氧化硫排放量1859万吨,下降12.2%;氮氧化物排放量1851万吨,下降20.8%,四项主要污染物均完成“十二五”排放总量控制目标。

     (二)大气污染防治不断强化。

       针对一些地区出现的大气污染问题,2013年,国家出台了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对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。自实施以来,各项相关措施得力,工作有效推进,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初现,全国环境空气质量形势总体向好。

       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和优良天数有所增加。2017年,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,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29.3%,未达标的城市占70.7%;平均优良天数比例78.0%。

      城市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逐步下降。2017年,细颗粒物(PM2.5)未达标城市(基于2015年PM2.5年平均浓度未达标的262个城市)年平均浓度48微克/立方米,比上年下降5.9%。2016年全国338个城市PM2.5浓度为47微克/立方米,比上年下降6.0%;PM10浓度为82微克/立方米,下降5.7%;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.6%,下降0.6个百分点。高效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PM2.5浓度为50微克/立方米,比2013年下降30.6%;优良天数比例为74.2%,比2013年提高13.7个百分点;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3.0%,比2013年下降5.7个百分点。

      重点区域细颗粒物浓度有所改善。2016年,京津冀区域PM2.5浓度为71微克/立方米,比2013年下降33.0%;长三角区域PM2.5浓度为46微克/立方米,下降31.3%;珠三角区域PM2.5浓度为32微克/立方米,下降31.9%。

     (三)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。

      针对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、水生态受损重、环境隐患多等问题,2012年,国家出台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,保障国家水安全。要求强化源头控制,水陆统筹、河海兼顾,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、分区域、分阶段科学治理,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、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。

      在重点流域方面,2012年出台了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(2011-2015年)》,提出到2015年,重点流域总体水质由中度污染改善到轻度污染,Ⅰ-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,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8个百分点。

      在海洋环境方面,修订了《海洋环境保护法》,出台了《国家海洋事业发展“十二五”规划》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“十二五”规划》《全国海洋功能区划(2011-2020年)》等多项规划,印发了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》,为科学谋划海洋空间布局、实现“多规合一”提供了国家层面的管理依据。

      地表水水质总体情况得到改善。Ⅰ类、Ⅱ类水占比大幅提高,Ⅴ类、劣Ⅴ类水占比逐步下降。2016年,全国23.5万千米的河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显示,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.5%,Ⅱ类水河长占48.3%,Ⅲ类水河长占22.1%,Ⅳ类水河长占9.6%,Ⅴ类水河长占3.7%,劣Ⅴ类水河长占9.8%。2000年,全国11.4万千米的河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显示,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.9%,Ⅱ类水河长占24.0%,Ⅲ类水河长占29.8%,Ⅳ类水河长占16.1%,Ⅴ类水河长占8.1%,劣Ⅴ类水河长占17.1%。

      湖泊水质状况稳中向好。2016年,全国118个主要湖泊共3.1万平方公里水面水质评价结果显示,全年总体水质为Ⅰ~Ⅲ类的湖泊有28个,Ⅳ~Ⅴ类湖泊69个,劣Ⅴ类湖泊21个,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3.7%、58.5%和17.8%。2000年,全国重点评价湖泊24个,水质达到Ⅲ类以上的湖泊有9个,4个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污染,11个湖泊水污染严重,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37.5%、16.7%和45.8%。

     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向好。一类海水比例逐步增加,四类及劣四类比例不断减少。2017年,全国近岸海域417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,达到国家一、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7.8%,三类海水占10.1%,四类、劣四类海水占22.1%。2001年,全国近岸海域357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,达到国家一、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40.0%,三类海水占18.6%,四类、劣四类海水占41.4%。2017年与2001年相比,一、二类海水比例提高27.8个百分点,三类海水比例下降8.5个百分点,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19.3个百分点。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联系人:张经理

手机:18264653333

电话:18264653333

邮箱:18264653333@163.com

地址: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东武街76号